神秘的格陵兰睡鲨
格陵兰睡鲨被爱斯基摩人视为“神物”,因为它们能活到三四百年之久,被传承为“不死鲨鱼”。在80和90年代的北极科考热潮中,科研人员捕获了28条睡鲨。通过对最大那条睡鲨眼球中晶状体所含碳的年份测定,科学家确认了这种低调长寿的鲨鱼。那条长达5.02米的睡鲨至少活了年,出生日期可追溯到年。
近年来,科研人员在格陵兰岛再次发现了一条睡鲨,身长约6米,重达公斤。通过对眼球晶状体中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确定了这条睡鲨的年龄约为岁,出生于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年里,明朝正处于中期,同时也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诞生的年份。
那么,为什么格陵兰睡鲨如此长寿成为科研人员和大众最感兴趣的问题。
格陵兰睡鲨体型庞大,长约2.5到7.5米,重达到公斤,是继鲸鲨、姥鲨和大白鲨之后世界上第四大的鲨类。它们主要分布在挪威、冰岛、格陵兰岛等北大西洋海域。格陵兰睡鲨的体色为棕色、紫色、黑色或蓝灰色,胸鳍、背鳍和尾鳍较短,有点像一块肉块。尽管体型庞大,但牙齿细密而锋利,眼睛小而视力差,主要依靠嗅觉和触觉来摄食。它们经常活动在水下到2米深的海洋里。
格陵兰睡鲨之所以被称为“睡鲨”,是因为它们的速度非常缓慢:在闲逛时,它们的速度只有0.2米/秒,在觅食时也只有0.7米/秒。对比之下,成年乌龟的爬行速度为0.28米/秒。我们可以想象格陵兰睡鲨缓慢游动的样子,有时看上去像处于半睡、半醒状态。它们速度缓慢、眼睛小且容易被忽视,所以得名“睡鲨”。或许是因为太慵懒的缘故,格陵兰睡鲨需活到岁才能交配一次,这在动物界是很罕见的。
科学家指出,缓慢的行动是格陵兰睡鲨降低新陈代谢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以心跳速率为例,成年格陵兰睡鲨的心率每分钟只有2到3次,极限情况下可达到5次,而以长寿闻名的乌龟的心率为每分钟20次,只有人类的十几分之一。
此外,格陵兰睡鲨喜欢生活在冷水区域,这也是为什么爱斯基摩人常常能遇到它们的原因。为了减少能量消耗,格陵兰睡鲨始终保持体温与周围环境相差0.5到1℃,时刻开启体温调节模式。这样,睡鲨与海水之间的热传递效率降低到了冰点,使得格陵兰睡鲨的能量损耗得以进一步降低。
从大量的实验数据中可以得知,低温环境更容易激活生物体内的抗衰老基因。这些基因与促进衰老的物质进行激烈竞争,损坏受感染的细胞,从而保证机体的健康并延长寿命。
除了上述“宏观、肉眼可见”的机体变化,格陵兰睡鲨在细微之处也做了努力来延长寿命。白细胞是一种无色的有核球形血细胞,当病菌入侵机体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到病菌入侵部位,包围并吞噬病菌,以维护生物体的健康。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都依赖白细胞来抵抗病菌。
然而,科学家对格陵兰睡鲨进行了骨髓检查,竟然找不到任何生成白细胞的骨髓。这让研究人员感到困惑:难道这些病毒和细菌在格陵兰睡鲨体内消失了?直到近年的基因工程发展中,科学家才找到了答案。通过对上百条格陵兰睡鲨基因序列的比对和逐一测试,他们找到了负责消灭病原体的基因片段,至于如何实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格陵兰睡鲨为了生存需要避免被其他鲨鱼和鲸鱼捕食,因此制定了一些保护策略。格陵兰睡鲨体内会产生一种名为氧化三甲胺的物质,它是高浓度的毒物。摄食氧化三甲胺物质的动物会在消化过程中产生一种名为三甲胺的神经毒素。这使得海中的鲨鱼不敢轻易挑衅它们。一些海鸟吞食格陵兰睡鲨的肉后会在飞行中突然坠落并死亡。而爱斯基摩人的雪橇犬吞食睡鲨的肉后会变得懒洋洋,吃得过多还会直接死亡。有了这种保护机制,格陵兰睡鲨就少有被天敌偷袭而死亡的情况,这也成为了它们的生存保障之一。
格陵兰睡鲨的现状
由于格陵兰睡鲨游动缓慢,人们对它们的捕食方式产生了好奇。科学家在捕获并解剖死亡的格陵兰睡鲨时在它们的胃里发现了海豚、海豹、鲱鱼和鳕鱼的残骸,除此之外,乌贼、海胆、海星、水母、螃蟹和蛤蜊等等也是它们的摄食对象。然而格陵兰睡鲨到底如何捕获这些猎物一直是个谜。
一些科学家认为格陵兰睡鲨可能具有较强的攻击能力,因为在它们的胃里发现了北极熊和驯鹿的残骸,而这两种动物都不容易被捕获。然而,考虑到格陵兰睡鲨缓慢的速度,驯鹿很可能已经跑出几公里开外了。
从事远洋捕鱼的人坚持认为格陵兰睡鲨是极为聪明的鲨鱼。据他们观察,格陵兰睡鲨常常尾随在渔船后面,捡食船员扔到海里的零星的鲸肉和鲸油。那么问题又来了,那些年没有大型捕鱼船时,它们是如何获取食物的呢?
人类对格陵兰睡鲨的商业捕捞早已开始。据资料显示,20世纪初约有上万头格陵兰睡鲨被捕杀,原因是它们的大尾巴能提取出30加仑的鱼油。近年来,格陵兰睡鲨数量越来越少,它们往往远离人类活动,商业船只也不愿意跑到冰天雪地的地方专门围捕它们,这让它们有了喘息的机会。目前,人类对格陵兰睡鲨的了解仍然有限,我们更应该保护它们,为未来的研究创造条件。也许潜藏在格陵兰睡鲨身上的某些技能能够对人类科技进步提供创造性的启示。
原创: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