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柏指路
文/刘传启
一,红四军下井冈山后为什么沿粤赣边南下?
年底,国民党派了18个团3万余人到达井冈山山下,准备对井冈山进行第三次会剿,而红四军加上红五军总共只有5个团六七千人。如果在山上死守,且不说能否守得住,即使能守住,最后结局也只能是被困死饿死。
为了商量如何打破敌人会剿,年1月4日,红四军红五军及地方党委在宁冈县白露村召开了两军及地方党委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这就是党史上所称的白露会议。会议共提出了三种意见:毛泽东认为井冈山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主张坚守,打破敌人会剿。朱德认为井冈山缺乏回旋余地,主张红军下山开展游击战争。毛认为朱是游击主义,朱认为毛是保守主义,争执之下,拿不出个结果。最后,陈毅提出一个围魏救赵的折衷方案,他承认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好地方。但是,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已经进行过两次“会剿”,同时对井冈山进行经济封锁,山上军民生活极端困难,如果红军不分出一部进行远地游击,引开敌人,不仅很难打破敌人第三次“会剿”,同时也很难解决井冈山面临的经济困境。
会议经过研究,采纳了陈毅的意见,决定:为了打破敌人会剿,我军必须主动出击,打到敌人后方去,同时井冈山根据地也不能丢,要派人守御。下山部队则运用围魏救赵的战术,牵走敌人,解救井冈山危机。会议还决定,由四军主力下山出击,五军及四军32团留守山上牵制敌人,山上部队由彭德怀滕代远统一指挥。
下井冈山前,毛泽东不放心袁文才留守井冈山,遂提拔袁为四军参谋长,带袁下山。
红四军在大庾失利后,非但“围魏救赵”之计化为泡影,甚至连安身立命都成了问题。
红四军在广东南雄乌迳暂栖一夜后,便进入“三南”(龙南、定南、全南)地区,沿着赣、粤边境,在赣敌尾追和地主武装骚扰下,一路逃亡。沿途没有群众基础,不要说休整,花钱都雇不到好向导,这是毛泽东下井冈山后最难熬的一段日子,真是苦不堪言。一直到年1月31日到达寻乌的菖蒲,红四军才得以休整。
菖蒲,地处江西省寻乌县西南部,毗邻广东省龙川县上坪,是寻乌南部边贸第一乡。到了这里,等于到了江西这一口大铁锅的锅底,是回马北上井冈山,还是挥师南下粤东?须尽早做一个决定。
毛泽东对井冈山可谓是恋恋不舍,在他后来的《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可以体现:“整个罗霄山脉我们都走遍了,各部分比较起来,以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的中段,最利于我们的军事割据。”大庾战斗失利后,毛泽东也有这样的设想:部队穿过粤东,到广东沿海开辟根据地。理由是:一,广东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群众的革命思想觉悟高,共产主义更容易开展。二,广东靠近大海,利用海上交通,冲破蒋介石的经济封锁,红色革命更便于得到国际援助。三,与海陆丰彭湃的红色武装汇合,壮大队伍。所以,毛泽东在屡败屡战的情况下,指挥红四军一直是沿粤赣边南撤,伺机挥师入粤。
二,朱毛红军菖蒲宿营
在江西的最南端,有一块以阳天嶂为依托的寻南红色根据地,在中共党史上,寻南红色根据地是属于创立较早的一块。年起,寻乌党组织分别在东江特委、赣南特委的领导下,特别在年“八七”会议的精神指引下,积极发展农会,创建工农武装,发展党团组织,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号召群众抗租、抗债,举行了全县五万多人的、威震闽粤赣边的寻乌“三·二五”农民武装暴动。但暴动胜利不久,遭到反动势力的联合反扑,暴动主要领导人多数不幸被害。从此,寻乌革命受到重大损失。
古柏在缺少枪支、缺少干部,以及生存条件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仍然领导人民群众坚持与敌人进行斗争,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创建了一块跨广东龙川、大信与寻乌南部的红色根据地。
红四军到达安远孔田时,消息己传到了寻乌阳天嶂,东江红军第21纵队党代表古柏派黄乡交通站刘经仁密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ngshaa.com/zqxz/5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