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鲸鲨 > 鲸鲨保护级别 > 正文 > 正文

全球变暖海底捞珍海上充电宝听科学家讲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4/30 11:26:37
12月19日,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局主办,广州物联网研究院承办,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局和广州市荔湾区科学技术协会支持的格致论道·湾区第27期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第25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系列活动在广州市真光中学举行,本次邀请了6位不同方向的海洋专家,面向现场近名学生和线上近40万名观众,围绕“那片深蓝,那片海”展开科学分享。(点这里看科普课)活动现场陈宗恒:中国造“海马”走向深海陈宗恒“海马”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m级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ROV),实现了我国在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自主研发领域零的突破。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深潜器,ROV作业能力和适应力强、作业时间不受限制、没有深潜人员风险等优势。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宗恒刚参加工作,年便参与了“海马”号研制项目。当时国内深潜器研发才刚刚起步,基本无经验可循,他们只能从零开始。“海马”号的目标一开始便定得很高:既要实现下潜米,深度覆盖我国管辖海域98%的面积;又要把国产化率提高到90%以上,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得益于“海马”号精准、精细的调查能力,年3月,“海马”号首次下潜便发现了我国第一个海底巨型活动性冷泉——“海马冷泉”,不仅让大众对深海冷泉生态系统有了新的认识,还发现了直接赋存在海底的“可燃冰”。陈宗恒说,“海马”号一直在以需求为导向进行功能扩展,不断创新探测技术和作业方法。历经6年研发,“海马”号愈战愈勇:我国首次ROV搭载深海岩心取样钻机成功,国内首创富钴结壳声学测厚,实现了海底设备打捞最大深度(米)和ROV独立深海打捞最大重量(5吨)、深海高清摄像、与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联合作业……年,它还发现了2处散落深海的文物。盛松伟:打造“海上充电宝”盛松伟越是远海岛礁越深受用电困扰,但越是远海的岛礁波浪能越丰富。将波浪能转化成电能供给海岛和海上设施,是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盛松伟努力的方向。盛松伟带领团队发明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造型酷似鹰嘴的鹰式吸波浮体,具有高俘获、低耗散的特性,使波浪能俘获效率达到70%以上;同时在能量转换系统里面研发了蓄能型的液压转换系统,实现了波浪输入和电力输出之间的解耦,使不稳定的波浪能转化为相对稳定的电力,成为真正的“海上巨型充电宝”,波浪能能量转换技术国际领先。针对深远海养殖“缺装备、缺平台、缺能源”的难题,他们还开发了全球首个半潜式波浪能发电养殖平台,打造集发电、养殖、旅游、制造淡水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海洋牧场,并实现了养殖的机械化,成功开展了多个鱼种的养殖并获得了丰收。盛松伟对波浪能的设想并不止步于此,未来他们要持续攻克波浪能技术难题,开展海上多能源、多产业融合发展技术研究,抢占海洋绿色能源供给的科技制高点,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管玉平:未来冬季可能只有1个月管玉平历史记录表明,和工业革命以前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1.4℃。“可能很多人不太清楚升高一两度的后果,其实地球跟人一样,体温上升就会发烧生病。”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管玉平介绍。管玉平团队的研究显示,过去近50年北半球温带四季长度已经发生了变化:春秋冬季变短、夏季变长。未来是什么趋势呢?他们用多个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国际耦合模式的计算结果进行反复比较,得到了未来50年到年四季变化的预测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到2年,北半球夏季可能长达6个多月,而冬季只有1个多月。他们的研究结果一经发布便“出圈”,许多学者由此延伸了许多科学研究,探讨四季变化之下的连锁反应。“科学家都希望自己的研究结果是正确的,但我们却希望这个结果是错的,我们希望地球四季长存。”管玉平说。黄洪辉:修复大亚湾“黄金藻海”黄洪辉“我第一次接触海、爱上海,就是从大亚湾开始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黄洪辉说,大亚湾被誉为水产种质资源宝库,但近30年大亚湾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破坏。年以来,黄洪辉团队对大亚湾保护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综合科学考察,调整优化了保护区功能区划,并编制了保护区总体规划。他们选择了海洋生态环境的稳定者和修复者——马尾藻场生态修复作为研究目标。大亚湾马尾藻场素有“黄金藻海”美称,在生境营造、资源养护、饵场形成和水质净化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生态功能。黄洪辉团队研发了马尾藻人工繁育技术,建立了马尾藻假根促附着技术,解决了马尾藻移植再附生难题,以低成本、易操作、高效果的方式让其世代繁衍。他们开发了“马尾藻网袋藻礁构建”等技术,把马尾藻移植至受损藻场海域,修复重建了藻场生境。该技术已经在大亚湾杨梅坑海域、横州岛海域等修复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共修复藻岸线米,重建了马尾藻场多平方米。詹长法:寻找沉没的“水下遗珍”詹长法“为什么说中国海洋文化遗产主要看南海?秦汉以来,这里一直是世界海洋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海上交往多由此开始。”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研究员詹长法介绍,相较于陆地交通道路丰富的实物遗存与文献资料,古代航海线路的辨识相对困难。而沉船作为古代航海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实物遗存,为了解古代海洋贸易的面貌提供了丰富的佐证。多年来,我国在南海海域相继发现“南海Ⅰ号”“南澳Ⅰ号”“华光礁Ⅰ号”等沉船遗迹,但是这些重大水下考古发现最初多源自渔民提供的线索。据估测,我国南海区域内有上千个沉船点,目前已探明80多处,系统开展水下考古工作并成功打捞的不超过10处。为什么主动勘测这么难?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海域广阔、沉积环境差,加上人才队伍和技术水平薄弱。詹长法所在的南方海洋实验室迎难而上,化被动为主动,持续探索运用现代海洋智能装备,完善勘测技术体系,三年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发现了11处沉船点。水下考古数据多而杂乱,他们便编制古航线及沉船线索报告,上传到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云展览和数据共享。岳鸿军:迷人的水下摄影岳鸿军深圳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岳鸿军近10年来累计多次下潜,他感叹水下摄影很艰辛,但也带来很多快乐和思考。有一次他近距离拍摄到了被称为海洋世界“第三剧毒”的蓝环章鱼,此前业界拍到的蓝环章鱼多是趴在礁石上,而他拍到的却是漂浮在水中,于是有人便质疑这是经过ps处理的照片。岳鸿军解释,其实这是章鱼碰到水流涌动而跃起,他和另外两位同行刚好抓拍到这一瞬间。别人为他拍摄的水下工作照和视频成了他作品的现场“证据”,加上评审调取拍摄原片,质疑便不攻自破。拍摄多年,他渐渐发现海洋里很多生物都减少甚至消失了,气候变暖导致珊瑚白化现象日趋严重,海洋生物不会说话,那就用影像的方式为它们代言。他拍摄了许多为海洋动物“发声”的作品,如《乞讨的鲸鲨》《海底飘雪》……“希望大家都要爱护共同的海洋,让地球永远蔚蓝。”南方+记者钟哲陈理通讯员雷锦萍钟哲;陈理广东科技头条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ngshaa.com/bhjb/13423.html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鲸鲨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